高校体育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育人窗口,我们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育人模式实施,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突破了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问题,解决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育人培养路径的难题,较好地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民间向高雅殿堂的转化,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增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与合作,实现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育人模式过程中,我们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出发,把德育教育贯穿到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整体规划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在理念上明确了“体育教育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学生体质的提高更在于民族内在文化的弘扬,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操作上强调了“体育教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项目的育人价值和发展空间,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具体做法是:第一,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育人的全新体系;第二,结合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特点,整体设计了“以文化为先导、以技能为基础、以健康为根本、以普及为方法、以实效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建立了课程的历史文化、传统礼仪、技战术学习、体质训练、团队协作等教学模块,丰富了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第三,优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创新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实现过程型、多元化评价体系;第四,推行“四维一体”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法,形成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技术学习与文化建设、身体锻炼与意志提高、文化学习与品德培养、院队建设与课程学习、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科学研究与教学提高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最后,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运动竞赛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等为主要形式的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体育教学实践育人模式。
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育人模式核心内容是:一是创新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以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引入课堂,让学生与其所凸显的文化内涵进行近距离感知与互动,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性,通过民族特性教育,达到培植生存土壤,扩大群众基础;二是创新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激活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走向社团,形成校本特色项目;三是,创新实践教学“第三课堂”,打造民族传统项目运动队实践平台,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运动队,使学生在接受课程学习和文化及精神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这个更高的平台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目的;四是,创新实践教学“第四课堂”,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传统文化体育节,师生共同参与,打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体育品牌活动,通过体育竞技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融单一的体育竞技活动与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
通过十余年民族传统体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教委丰硕的成果。龙舟、毽球被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校毽球队获得匈牙利毽球公开赛季军、全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亚军;龙舟队获得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2000米环绕赛冠军、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500米、2000米直道竞速冠军,并授予学校“校长奖”。学校还被命名为“上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毽球运动示范学校”“中国藤球协会训练基地”。多年以来,改革成果得到全面运用和推广,本校累计受益师生已超过8万人次。为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参考范式和有效经验,沪上30余所高校相继借鉴与学习。
教育部第三调研组组长、浙江大学体育部主任吴叶海教授认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运动项目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定位是准确的。学校以“毽球”、“龙舟”项目为抓手,将民族精神与体育精神相融合,达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目标是合理的,基本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氛围和体育文化活动特色。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体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孙麒麟教授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育人模式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专项技能学习、体质健康促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为一体,符合体育教育的规律,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国际毽球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毽球协会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业务五部副主任魏勇认为,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先导,促进技能学习与提高,并将技能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提高学生体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建设健康文明校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